纺城布商纷纷涉足生产领域

2010-06-10

中国轻纺城十大布商之一、德龙莎美特针纺公司董事长龚式敏曾坦言,掌握了“微笑曲线”的贸易公司,涉足生产领域不是明智之举。但如今,纺城涌现出一大批乐于“制造”的布商。利润模式转型背后的动力是什么?记者最近走访了一些经营户,探其究竟。

  涉足小生产

  从事纺织贸易20多年的“永盛工贸”,去年向生产领域拓展,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了一个拥有30余台圆机的小型生产厂区。无独有偶,业内颇有名气的“木林森”前不久也租房办厂。

  今年以来,仅柯桥街道辖区内就有30余家贸易公司投资建立小生产厂区。“对‘永盛工贸’、‘木林森’等贸易企业而言,投资的生产规模远远无法满足自身销售量,很多业务还是依靠与生产企业合作。”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说。

  保护新产品

  一直以来,纺织品贸易公司大都扮演“中间商”的角色,“买进又卖出”,从中赚取差价。随着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步伐加快,纺城贸易公司致力产品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已成为我县纺织集群基地产品创新的主体。截止去年底,轻纺城3600多家纺织品贸易公司中,以创新为魂的占了八成。

  然而,新产品在外加工过程中被泄露是贸易公司最头疼的事。“以往没有自己的生产厂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很短,一旦被仿制,价格骤跌。”“永盛工贸”经营者傅国庆告诉记者,投资建小生产厂区并非是脱离与生产厂家合作,是为了更好保护自己的拳头产品。

  创新天地宽

  “浙宇贸易”今年加快新产品研发速度,业务量节节攀升。“这得益于公司投资千万元建起的小生产厂区。”公司相关负责人傅双利说,有了自己的生产厂区,大大方便了新产品及小批量生产。

  同样是搞纺织贸易,越盛进出口公司也尝到了“甜头”。公司涉足生产领域后,第一时间把客户需求和市场流行风格转化为产品,自主研发的新面料更快更新了。

  作为最直接接触市场、最了解市场的经营群体,贸易公司与生产企业的关系不再只是合作伙伴,而演变为新型利益共同体。迪默纺织公司最近邀请国际知名化工企业高级工程师,与技术人员一起进行面料创新攻关,研发出改性记忆丝、金属丝和竹炭纤维面料等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