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与产业、城市的精彩互动

——中国轻纺城20年创新发展述评之二

2008-10-17

   “市场兴,则轻纺兴;市场兴,则城市兴。”

  因为有了中国轻纺城,才有了一个新县城;因为有了中国轻纺城,我县的轻纺产业得以快速壮大。中国轻纺城是新县城的立城之本、轻纺产业的立业之本。

  立业之本:牵着产业向前走

  正如每一个孩子的诞生都离不开母亲的十月怀胎一样,中国轻纺城的建立、兴起离不开绍兴县雄厚的纺织产业,是这个全国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孕育了中国轻纺城这个亚洲最大的纺织品市场。

  中国轻纺城是一个典型的产业依托型市场,产业集群支撑市场发展。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依托遍及全县的乡镇企业及其所生产的化纤面料,柯桥自发形成了“布街”。1985年,县工商部门在柯桥镇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拥有77个门市部和89个摊位的柯桥轻纺市场。1988年,柯桥轻纺市场升级成为室内轻纺产品专业市场。1992年,经国家批准,绍兴轻纺市场正式更名为“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首先被冠名“中国”的专业市场。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轻纺城今天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纺织品专业市场。2007年,市场实现成交额574.98亿元(含钱清轻纺原料市场)。 

  反过来,中国轻纺城的发展也为绍兴及周边地区的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畅通的流通渠道。更为可喜的是,随着中国轻纺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已有448家境外贸易机构入驻中国轻纺城,2007年有49亿美元的轻纺产品通过境外贸易机构出口到世界187个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拓宽了绍兴纺织品的国际市场。

  绍兴县雄厚的纺织产业催生了中国轻纺城,中国轻纺城的日益繁盛推进绍兴纺织业的提升发展,两者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特别是在去年纺博会上发布的中国·柯桥纺织指数, 对绍兴纺织产业而言,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争夺“话语权”、提供“晴雨表”,更深层的含义是在于推动了行业的升级,提升了纺织行业的竞争力。比如“柯桥纺织指数”中专门有“订单指数”和“外贸出口指数”,经营户和生产者可以通过指数的变化,了解市场上哪类面料好销,从而淘汰低附加值、高消耗产品,转变纺织业的发展方式。

   今年8月召开的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大力实施纺织集群升级工程,坚持纺织产业、轻纺市场、柯桥新县城三者联动,着力打造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国际性纺织贸易中心和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三个中心”的提出,为纺织产业的提升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一个市场,兴一方经济。”在中国轻纺城的带动下,绍兴纺织产业必将迎来脱胎换骨的一天。

    化市为城:柯桥的精彩蝶变

    柯桥被喻为托在一块布、一个市场上的城市。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轻纺市场的发展,柯桥由一个农村小集镇逐步发展壮大,轻纺城东市场、西市场及轻纺大桥、金桥大厦、鱼得水大酒店等市场建筑和为中国轻纺城配套的建筑成为了那时柯桥的标志。

    进入2000年,县政府驻地迁址柯桥,县委县政府依托中国轻纺城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市场建设,柯桥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的一条小小布街,目前已发展成为建成区面积达38平方公里初具规模的中等城市。

    近年来,面对国内纺织品专业市场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同类市场的激烈挑战,开始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把加快提升发展中国轻纺城作为新县城的立城之本。2006年4月,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的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轻纺城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意见》的主旨是把中国轻纺城打造成“国际纺织之都”,同时与城市建设联动,把柯桥新县城建成“现代商贸之城”。“中国轻纺城就是柯桥,柯桥就是中国轻纺城”,就是人们对轻纺城和新县城最贴切的说明。

    在此《意见》的指领下,南面东升路老市场区域的升级改造和北面柯北市场加快建设,不仅完成了中国轻纺城的自我超越,更是一次柯桥城市建设的发力成长。伴随着轻纺城的升级改造,“611”建设计划的实施,柯桥城市的发展变化在这两年有目共睹,市场建设带动下的柯北新城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