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城面料品质伤在“就差那么一点”

2011-08-31

  中国轻纺城东升路市场来了一位韩国布商,经营的纺织品价格虽是同行的3至5倍,却异常受欢迎。在纺城,价格竞争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竞争的重点转向品质和个性。

  3倍价格的魅力

  国内从事面料批发的贸易商都知道,针织产品论重量批发问题。这一“行规”却让东升路市场诚通(韩国)纺织有限公司的赖积勇感到匪夷所思。

  赖积勇是一名韩商,在韩国面料是按长度销售,一方面,能方便服装厂商运作;另一方面,决定面料价格的主要因素是面料品质,包括花型设计、手感、功能性以及其他一些可检测的常规指标。

  门市部刚开张时,前来采购的客商张口就问多少钱一斤,赖积勇拒绝了这样的交易方式,表示以按长度为标准,每米起价50元。精明的客商算了又算,丝光棉每码52元,相当于国产同类产品价格的3倍。然而,权衡再三后,最后不但接受了他的国际计量标准,还接受了高出几倍的单价。

  工艺无法取代

  没有一个生意人是笨的。赖积勇拿出两块面料,一块是国产的,另一块是韩产的,都是丝光棉,然而手感完全不同。国产的面料,摸上去带有棉纤维特有的生涩质感;韩产的丝光棉,手感更细腻、润滑,有桑蚕丝一般的感觉。

  “批发价韩产是国产的3倍,但制成服装在商场销售,前者是一两千,后者只有一两百。”赖积勇说,这是国内不少知名品牌服装厂商“舍低求高”的主要原因。

  韩国的面料这么贵,为何不考虑在中国组织生产呢?赖积勇表示,在中国组织生产,虽然能节约劳动力成本,节省物流费用,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国内大部分生产厂家的生产工艺还达不到要求。他拿出两块用于制作女士打底裤的面料,如果不仔细看,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比较后就能发现,国产的这块没有“锁边”,而韩产的每个小细节都做得很精致。

  “到目前为止,韩国的许多高档面料产品,其制作工艺确实不是中国绝大部分企业能取代的。”赖积勇如是说。

  伤在“差不多”

  在韩商眼里,绍兴纺织企业和韩国纺织企业,最大差别是老板的思维。

  “不少生产厂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差不多’,他们觉得现状还不错,能混得下去、量能跑得开就‘差不多’了,缺少精益求精的思想。”赖积勇说,然而,这“差不多”偏偏就差那么一点,而恰是这一点,最终使纺城面料停留在“金字塔”的下半部分。

  在赖积勇看来,保障产品质量首先是生产设备,这一点,许多纺城布商和韩国布商大同小异。但是,韩国厂商不仅会选择可以保障质量的加工厂,而且都会派驻自己的人员驻厂全程监控质量,他们把产品品质放在第一位。对发放给工厂的面料、辅料都有严格的使用规定和损耗标准,对于剩余产品、次品也都有处理规定。而目前韩国产的品牌产品,绝大部分还是销往本国,无论加工地在哪,作为贸易商,主要是从韩国当地进口采购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