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平台国际化

从棚屋式市场到五星级市场,从“前店后厂”到“前店后研”,从“三现”交易到网上交易

2009-12-08

2006年以来,中国轻纺城围绕“12345”发展战略和“三个中心”建设要求,大力推进市场规划建设、管理服务、招商隆市、品牌营销和会展创意等工作,有效巩固和发展了产业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及标杆领袖地位,“二次创业”成效显著。从今天起,本报在头版推出一组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针织面料市场的骏马纺织公司老总张国水却信心满怀。

  “‘二次创业’让轻纺城快速成长,让轻纺城名声大噪,经营户是最大受益者。”他说,依托纺城这个大平台,公司的面料已成功挺进巴黎、米兰等高端市场。中国轻纺城许多经营户都和张国水有一样的感受。

  以全球眼光,做天下生意。中国轻纺城——国际性纺织品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给每一位经营户打开了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搭建起一个绚丽的国际贸易大舞台。

  市场是立业之本、立城之本、立县之本。随着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战略规划的提出,各种创意活动在轻纺城开展得风生水起:国家级纺织机构安家落户,国际面料设计大赛、服装设计师对接活动精彩纷呈,设计师沙龙的推出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形成,使轻纺城更趋国际化。

  经营户顺势谋变,大兴创新之风。顶森纺织品公司的黄道彬,原是东升路市场的一名个体户。现在,他不仅拥有了精品面料市场的门市部,而且聘请两名设计师专门从事产品研发,每年开发新产品600多只,客户也由过去单一的二级批发商,转变为服装企业及外商,产品利润率提高了20%。

  从简易的棚屋式市场,到宽敞明亮的五星级市场;昔日的“前店后厂”,变为今天的“前店后研”;“买进再卖出”的粗放式“三现”(现场、现金、现货)交易,也换代成订单交易、网上交易。日渐国际化的生意平台,吸引着越来越多企业、经营户入驻。据统计,中国轻纺城经营户由4年前的7900余家,增加到目前的19172家,其中公司化交易的经营户,由860家增加到3626家;从事电子商务的商户,由3500多家增加到9300余家。

  衡量市场国际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发布,一年举办春秋两季纺博会,大大增强了轻纺城的影响力,主动上门的外商更多了,经营户的贸易平台更大了。许多经营户开始跨出国门,由低端市场迈向高端市场。

  中国轻纺城,强者愈强。市场成交额从2005年的449.4亿元,提升到去年的634.54亿元。今年1至10月,市场成交额484.69亿元,同比增长9.3%;外贸出口12.78亿美元,同比增长16%。

  面对金融危机,市场成交额持续走高,既是经营户共同努力的结果,还得益于政府的全力助推。围绕市场开拓,轻纺城建管委一年组织了18次对接活动,县外经贸局组织开展“布行天下”活动……脚步铿锵,执着奋进。